今日事項:
AI 相關的法律、倫理,首先初步認識 AI 生成帶來的風險,了解歐、美兩大陣營對 AI 的不同法律傾向,進一步掌握可信任 AI 的概念,最後看著作權的應用與部分相關案例。
如果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,歡迎按讚或留言,讓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在這裡碎碎念(?),我會很感謝的❤️
近年來生成式 AI 興起,從文字、圖像到影片的生成技術不斷突破,不同的模型如同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來,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效率與創意。
但什麼事情都是一體兩面的
,神奇寶貝強大的技能,既可以帶來幫助,也可以帶來毀滅。
同樣的,AI 在發揮功能的時候,也同時隱藏著不同層面的風險,比如資料外洩、假訊息、法律侵權
等等。
在成為一個合格的訓練師之前,首先要做的,不是多會用一個模型,而是先了解,什麼事可以做,什麼事不能做
,這樣才可以確保自己與他人的安全。
(別一不小心就被抓去關起來了)
層出不窮的案件與對未來的想法,推動了各國建立 AI 監管架構的浪潮,並形成了以美國、歐盟為主的兩大理念陣營。
美國的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(NIST)提出《人工智慧風險管理框架》(AI RMF
, AI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),並非法律,而是一套自願性的指南,鼓勵企業與開發者透過自我評估來管理 AI 的相關風險。
這也延續的美國政府對於市場採取的態度:「讓市場決定技術方向。」
強調的不是法律的監管,而是信任(Trust)與責任(Accountability)。
這樣做法的好處是,可以讓 AI 產業不會因為法律過於僵化的限制而遏止創意
,並讓市場持續保持靈活性與創新速度。
但壞處也很明顯,因為缺乏法律強制力,導致企業落實程度不一,面對像「AI歧視」、「深偽內容」、「資料濫用」等等問題時,也較難追責。
所以在 2023 年,總統拜登也簽署了所謂「安全、可靠且值得信賴的開發及使用AI行政命令
」(Executive Order on the Safe, Secure, and Trustworthy Development and Use of AI),要求大型模型開發商在訓練模型前,需要向政府通報安全測試結果
,算是美國第一次對 AI 技術採取具有拘束力的措施。
但也單純是通報安全檢測結果,並且只是行政命令,截至今日,美國仍沒有一部全面規範 AI 的法律
(有的只有對部分領域或議題如深偽影片等),表示理念仍是以創新、自由發展為主。
相較於美國鼓勵創新的開放性,歐盟的理念則相對保守,提出的《人工智慧法案》(AI Act
, ),採取「以風險為基礎的分級監管
(Risk-based Approach)」,將 AI 系統分為四個等級:
風險等級 | 說明 | 管制強度 |
---|---|---|
🔴 不可接受風險 | 侵犯人權、社會評分、情緒操控等用途 | 全面禁止 |
🟠 高風險AI | 醫療、教育、招聘、司法、金融等 | 須經第三方 認證 |
🟡 低風險AI | 聊天機器人、語音助理等 | 須透明揭露 AI 身份 |
🟢 最小風險AI | 遊戲推薦、濾鏡等 | 無特別限制 |
這個分級系統的概念很簡單,風險越高,監管越嚴
,而像那種侵犯人權、用 AI 給人評社會分數分等級的那種,直接就禁止,不准開發。
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,歐盟的做法跟美國自由、鼓勵玩出新東西的想法完全相反,管的很嚴謹,甚至不只防範風險,更從倫理和人權
延伸,強調「透明、公平、可解釋、可追責」這四大原則:
透明性
(Transparency):AI 生成內容須標註為 AI 產出(例如圖片上面要押浮水印)公平性
(Fairness):演算法不得因性別、種族造成歧視可解釋性
(Explainability):使用者有權知道 AI 如何做出決策的依據可追責性
(Accountability):企業須留存運作紀錄,以供稽核而在 AI Act 之外,歐盟通用資料保護規則(GDPR
,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)也適用於 AI,保障隱私,甚至一度提出AI 責任指令
(AI Liability Directive),讓民眾在 AI 系統造成損害時,可以更容易提告索賠,只不過在 2025 年 8 月被廢案,暫停推動。
AI 除了前面提到的倫理、歧視、可解釋性的問題,還有一個在生成式 AI 領域最重要的問題:我用 AI 生成出來的東西,著作權屬於誰
…… AI?模型公司?還是我?
這點美國的著作權管理局(USCO)有明確的表示--AI 「自動生成、無人為創作」的內容不具著作權保護。
所以可以知道,廣義來說,AI 自動生成的創作跟著作權是沒有什麼關係了。
但還有例外,也就是如果有加入人為創作,還是有著作權保護的可能在,至於怎麼判定……可以看看下面的例子。
這牽涉到兩個問題--
👉 用 AI 生成出來的成果,就 100% 屬於我嗎?
👉 我發出去的 AI 圖片,會不會反被告侵權?
這個問題聽起來簡單,好像只要回答有、沒有就好,但實際上……可能比想像中複雜得多。
首先,先來看看四個問題:
我的圖
丟給AI幫忙精修,這樣生成出來的圖片有沒有著作權?我畫的皮卡丘
丟給AI幫忙精修,這樣生成出來的圖片有沒有著作權?文字
去生成出了一張圖片,這樣生成出來的圖片有沒有著作權?文字讓AI生成出了一隻皮卡丘
,這樣生成出的圖片有沒有著作權?請問這四個問題裡面,有哪些是可以真的持有著作權的???
🟢 我把我的圖
丟給AI幫忙精修,這樣生成出來的圖片有沒有著作權? → 有著作權
現在法律上對於AI畫作,傾向於以「作者是否投入精神
」來作為判定標準。
像這個問題中,你把自己的圖片下去精修,因為先前你自己有自己付出的精力,所以這個AI作品算是你對自己作品的修改,是有著作權的。
🟡 我把我畫的皮卡丘
丟給AI幫忙精修,這樣生成出來的圖片有沒有著作權? → 有著作權,但可能會被寶可夢的公司告死(?)
同第一題,因為原先的作品是自己畫的,所以享有著作權
。
但如果任意拿畫作出來,並標註了皮卡丘的名稱,還商用的話,有可能會被原先持有著作權的公司提告。
其他的畫作、作品等等也都是相同的道理。
🟡 我用文字
去生成出了一張圖片,這樣生成出來的圖片有沒有著作權? → 可能沒有著作權
在前面有說到,現在的法律傾向「有付出精力創作」的AI作品才有著作權。
而這樣單純輸入文字的作品會被判定沒有著作權。
當然,「付出精力」的定義有些難明確
,畢竟如果一幅AI畫作,作者光調整參數就調了一個月,生成出來的話做算不算付出精力?這也是未來需要討論的觀點。
要注意的是,有些AI網站會有付費的功能去強調可不可以商用,但能商用不一定代表有著作權哦!(這個後面細講)
我用文字讓AI生成出了一隻皮卡丘
,這樣生成出的圖片有沒有著作權? → 可能沒有著作權,還可能被告
即使是用AI生成出了一隻皮卡丘再商用,罪責還是在你身上,因為拿來商用的是你,不是AI公司……
當然,有些時候AI公司也可能承擔一些罪責,比如之前有一陣子就有許多人發現自己的畫作被AI的公司拿去餵模型了,這就有侵權的行為。
有些 AI 平台(像 Midjourney、Canva、Runway)會標註「付費用戶可商用
」。
但要注意--這只代表你可以使用生成出來的內容,不代表你擁有法律上的著作權。
有人可能會陷入一個誤曲,好像我已經付費買了 Plus 的方案,所以理論上我生成的東西就是我的了,其實並沒有。
而除此之外,如果別人跟你生成了相似的內容,你也沒有辦法主張他侵權
。
這是要特別注意的地方。
今天關於法律的內容可能會有一點枯燥,但也真的挺重要的,希望大家都可以有點收穫。
最後就用兩個小問題問問大家吧:
📍 AI 繪師能不能拿授權費?
📍 ChatGPT 寫的歌詞、劇本能登記嗎?
應該不難,如果有什麼想法可以打在留言的地方喔!